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新基建的加快推进,东数西算、数据挖掘、大数据、大模型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引擎,教育信息化进入2.0阶段,基于数据驱动的应用案例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弯道超车效果显著。今年以来,大模型与教育场景融合的发展势头积极,信息化作为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其作用更加凸显。我们将从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框架和要素、信息化助力高校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两个方面,分析高校治理现代化之路。
基于现有学者的研究基础,综合大学的主要职能考虑,笔者认为,高校治理总体上分为政治基础、生态基础和技术基础三个方面。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着重强化党建引领,依法治校的权力,约束内部管理行政权力,保障教学研究的学术权力和民主监督权力。无论是“强化”“约束”,还是“保障”,都需要党建引领、依法治校、民主监督作为政治基础,都需要政府的依法治教、学校的自主创新、社会的参与监督的生态基础。
而新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技术基础,是助力高校治理能力提升的不可或缺的助燃剂。所谓高校治理的技术基础,就是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智慧校园底座,构建适应时代的连接能力、协同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替代能力,通过数据驱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体现数据价值,实现学校治理中的关键要素达成率提升,进而激活学校活力、教师动力、学生创造力。
科学的教育治理体系需要治理能力提升去推进,治理能力的关键要素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因材施教;二是管理提质增效;三是权力约束和民主监督;四是评价科学合理;五是科研有组织成体系;六是后勤保障节能降耗;七是日常运行安全稳定等。
信息化助力高校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
高校治理同政府治理等其他行业、领域治理有共同点,都追求组织效率,注重民主管理。除此之外,高校治理还着眼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治理。
高校治理提高组织效率就要从管理机构调整、管理方式改革、管理手段现代化上下功夫。
信息化的助力,使得管理机构调整、管理方法改革可行性有了技术基础。在传统的“学校-职能处室-学院”三级管理架构中,一是存在管理层级复杂、层层审批、信息传递环节多、决策滞后等情况,导致管理效率不高。二是按职能分割条块设置处室,业务协调不畅,容易形成“各自为政”局面、“处长治校”影子,各职能处室在职能范围内“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做出许多“业绩”,而往往因为全局意识较弱,导致各部门“到处刨坑”,看似“百花齐放”但对学校中心任务、阶段目标贡献不足,统筹不足,根源在于机构设置是面向职能而不是面向师生。例如,学生请假由学生处审核,“学生活动”搞得风生水起,甚至干扰正常教学等,这些情况均属于三级管理框架、职能条块分割带来的副作用。
信息化能实现信息的一键触达,减少传递环节,减少无意义审批,在学校总体目标之下,按目标责任制方式下达任务,按分配的目标,有组织地达成全局任务。
有信息化助力加持,使得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化。近年来,通过“一网通办”开展审批类业务,是促进高校组织效率的重要举措,它贯彻简政放权改革方向,开展服务治理和业务流程优化,推动高校业务由分散单一向大集成、高共享、大协同转变,进而打造跨部门协同大系统,实现师生业务办理“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助力学校管理效率和决策精准度提升。
对于非审批类业务或审批类业务上下游业务,通过业务集成,实现面向师生的每一个事务流程联动、业务在线,较大提升师生业务办理的便捷度和满意度。高校在业务管理中,通过流程联动帮助各业务部门将各项业务流程整合为一个系统,并实现在线化,使不同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任务执行可以更加自动化,减少人为干预的错误和延误,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各个业务环节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将更加顺畅,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得教师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学校通过业务系统、智能感知终端、日志记录等采集包括学业成绩、学科兴趣、阅读内容、辅修课程、活动喜好、网络行为、心理测评、作息轨迹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学生个人数据中心。通过研究建立分析模型,根据分析学生不同类型,辅助推荐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获取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情况,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差异化教学。
对于学生“自教”而言,信息化教育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如多种学习平台、在线教育资源和智能化学习系统。同时,信息化教育技术也可以提供实时的学习反馈和评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学习,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精准评价推进评价改革促进评价公正客观。近年来,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教育评价是一根看不见的指挥棒,它关系着高校办学导向,关系着教育的发展方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高校构建适应新时代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评价体系,如在教师成长方面的职称评聘已开始提倡“破五唯”的评价导向,在学生成长方面的评价开始倾向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导向。
这里所谓科学评价是针对当下单一评价的片面性而言的。在一定意义上,信息化的优势是实现数据的多维度采集、过程性采集、无感知采集,使评价不再唯学业成绩、唯科研业绩来评价。比如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泛在采集,数据量化,实现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
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信息化助力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是推进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壁垒,形成“人-人、人-机器、人-机器-人”多种教学形式,并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的教学形式也将会应运而生。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渠道可以突破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提供更多的选择,帮助解决资源分配不均、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
二是带来多种在线教育平台和学习资源。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学习不再局限在教室,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和普及性让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相似的学习机会,弥补了传统教育中的地域差异。
三是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教师队伍素质差距大,这种差距体现在多种方面。信息化依托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师培训,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各方面素养,从师资方面推进教育公平。
信息化技术虽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数字鸿沟和信息素养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在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让更多的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
数据有序共享促进信息公开、决算公开和监督。通过建设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标准统一,提高数据与信息交互的实时性、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加大信息公开和决算公开的透明度,在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决策准确性的同时,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流程全过程在线以及区块链防篡改,进而助力民主监督。
同条块化职能处室划分一样,科研也存在“兢兢业业、励精图治”问题,也存在单一评价的指挥棒,存在“为了职称而科研”,导致“看似百花齐放,实则百无一用”的科研。科研有效性、科研转化率较低,科研经费存在浪费现象。
首先要建立科学评价,发挥好指挥棒作用,然后要从根本上明确科研的目的,一类是基于需求的科研攻关,一类是科学发展基础类科研。要实现有组织科研,就需要基于信息化建立国家层面的“需求-资源-成果”有组织科研生态,实现需求公开、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需求在需求库张榜,各高校科研团队公开竞争揭榜,实现科研项目的申请、审批公开化,供需适配,使国家所需能找到真正实力团队,减少不透明带来的弊端,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实现有组织科研。
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包括需求库、资源库和成果库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打破沟通壁垒,拓展转化渠道,实现需求及时掌握、项目精准实施、成果有效转化,推动高校科研更好嵌入产业发展链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节能校园和平安校园建设中,人工智能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机械性、重复性和危险性的人工管理模式。通过建设智能化的能源监控系统,实现校园电资源、水资源的使用情况智能监控,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节能调控,提高学校对能源精确测量和有效使用率,从而降低校园耗能水平,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近年来,教育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平安校园”的建设,强化校园安全防范体系,以人力防范为基础,技术防范为主导,利用现代信息化科技手段,保障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大学校园师生人数较多且集中、流动性大,参与校园服务保障的职工身份复杂,需要安防监控点位多且分散,需要防范的安全边界越来越大,如师生财产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水电气暖使用安全、大型仪器设备设施安全、教学实验场所危化物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等,这些均需借助软件系统、硬件智能感知设备硬件系统、管理机制来保障。系统监测、态势感知预警等人力、物力,构建智能化安防系统进行常态监测、态势感知预判,实现对校园各个区域的监测和预警,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校园预防、应对和处理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实现校园安防信息一体化,助力平安校园建设。